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来源:guanhuart.com 2024-01-02 19:43:47

摘要:城市雕塑在当今城市中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规划引导,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雕塑家各自进行设计与创作,造成城市环境设计无序的状态,城市雕塑和城市空间环境不能形成整体和谐之美,论文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分析,探讨城市雕塑创作的原则。


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空间;环境;尺度


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通过它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出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审美情趣。因此,对我国城市雕塑的创作研究是促进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空间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城市空间就是人造物和大自然共同塑造的,因此,城市空间远比其它空间丰富多彩。而城市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有效地限定空间以便于形成积极空间。
外部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设计中,一种方法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另一种方法是循序渐进的方法,与我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常采用的“步移景异”的处理手法十分相似。有效地利用地面高差、界面的围合等手法使城市雕塑的空间更为丰富。芦原信义在详细地论述分析了他的外部空间理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或是还原,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即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我们根据芦原信义的理论把城市空间环境中雕塑设计的基本原则归纳成以下几点:


1.1 整体性原则


这是城市空间环境构成中最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具体说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确定设置雕塑之前,从整体空间环境出发来考虑它与周围的关系。比如:环境的空间形态、空间的比例尺度、空间的属性、环境周围建筑物的风格等因素,确定雕塑的形体大小、风格、表现手法、制作材料等。


1.2 关联性原则


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空间构成的关联性原则是客观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法则的具体运用。空间环境中的任何一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3 层次性原则


空间构成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空间环境中的物体必须是按主次关系进行组合的,有一定的主次关系。在城市雕塑的空间设计中,突出主要物体,充分发挥其相对的独立性,形成中心,从而体现出整体构成的最佳视觉效果。


1.4 对比性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在空间构成设计中为了避免特征重复而设立的,雕塑作品与空间构成中的任何物体都要有一定的差异性,避免呆板,机械的重复。在主要方面统一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特征。通过大小对比、高低对比、材质对比及色调的冷暖对比等,在体现整体统一的环境中设置雕塑作品。


2 城市雕塑的空间环境设计手法


2.1 城市雕塑的选址


设置一座城市雕塑首先要从城市的总体环境出发,先研究环境再确定雕塑,使城市雕塑融入环境,拉近雕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忽视了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即使很精美的艺术珍品也不能最充分地展示它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会对环境的创造带来不利的影响。


城市雕塑的位置选择要综合研究下列因素:(1)城市总体规划;(2)环境的性质功能;(3)空间环境的界面、尺度等;(4)人流的主要方向,主要观赏角度的景观效果:(5)光线朝向等。雕塑的光影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空间朝向对于城市雕塑的光影效果有重大影响。自然界的阳光能够增强雕塑的表现力,雕塑是形体、光影的艺术。在设置雕塑时应考虑光线的照射角度,使雕塑能有良好的光影变化。因此,雕塑家应综合考虑上述五个方面,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重点处理好雕塑与所在空间的环境关系,使雕塑与环境有机结合。


雕塑是特定环境场地内的焦点,它应在某些方面体现空间的性质,使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与空间融为一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景观,在建筑物前放置一个雕塑,这也许仅仅是因为在建筑前的广场和人行道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可用,或许是某些领导从个人主观意识上为了使环境增添一些艺术气氛。这种良好的设想往往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使雕塑顶多成为一件装饰品,但更糟的情况则是雕塑变成了环境中的一个眼中钉。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要求,在合适的空间创造出既具有形式的美感又能体现城市空间特色的雕塑作品,不能将城市雕塑作为见缝插针的填充物。


2.2 雕塑与空间环境的整合


城市雕塑设计
对于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雕塑设计,应该因地而宜。我们要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雕塑空间环境,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设计手法对雕塑空间环境进行设计,使雕塑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行为需求。消除雕塑空间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确立合理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满足雕塑空间环境的需要。


对于雕塑空间的环境设计,我们可以借助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一般地,空间围合性越高,就越易成为“图形”。中世纪的城市广场大都具有“图形”的特征。但围合并不等于封闭,考虑到人的视觉观赏需要合适的角度,以及空间本身的变化,雕塑周围的环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敞性。雕塑空间围合有以下几种情形,四面围合的空间:当这种空间规模尺度较小时,封闭性极强,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领域感。三面围合的空间:这种空间封闭感较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向心性。二面围合的空间:这种空间常常位于大型建筑与道路转角处,平面形态有“L”形和二字形等,领域感较弱,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一面围合的空间:这种空间封闭感很弱,可考虑空间的二次组织,如通过地面的局部下沉、抬高处理。如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它被认为是美国城市中最有活力、最受人欢迎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广场规模较小,面积不到半公顷,但使用效率很高。在冬天它是人们溜冰的场所,其他季节则摆满了咖啡座和冷饮摊。该广场为下沉式,在高差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该广场的魅力首先是由于地面高差而产生的,采用下沉的形式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广场中轴线尽端,是金色的普罗米修斯雕像。它以褐色花岗石墙面为背景,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


空间环境的整合通常有三种方法:减法原则、加法原则和综合原则。(1)加法原则:洛克菲勒广场由于空间环境的信息容量过大,而雕塑的体量相对较弱,通过增加空间的围合物来缩小雕塑的空间环境,使雕塑成为视觉重点之一。常用围合物可采用装饰墙、绿篱、柱廊等物体,通过围合物对空间的二次分割,使雕塑的张力与环境容量相当,满足人们观赏的要求。另外,围合物可减少不良环境对城市雕塑的影响,使环境空间更为纯净。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改建设计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广场位于卡比多山顶平台上,该处是古罗马时期宗教和政治中心。1536年米开朗琪罗着手改建规划时,广场为不规则场地,他成功地改造了老建筑,又设计了北侧的博物馆,将建筑、雕塑、广场铺装协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广场空间,成为罗马城的心脏和象征。


他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空间的秩序,并重新布置雕塑于楼梯两侧,以加强轴线。(2)减法原则:在雕塑空间环境较小时,雕塑的形态受到空间环境的挤压,因而通过对不适因素的清理使空间环境扩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城市雕塑的欣赏应有良好的视野以保证观赏者视线不受干扰,使雕塑形象能清晰而完整地展现。通过对环境空间内不良因素的清理,如电线杆、广告、树木、临时建筑物等,可使空间环境容量增大,视线开阔。现实生活中许多城市雕塑空间环境需要做减法整合。(3)综合原则:即将减法和加法原则综合起来,既将不良因素消除又增加环境空间的景观层次。在空间整合中,空间形态方向感应该与雕塑动势走向一致,保持雕塑实体和空间知觉力关系的同构性。雕塑的尺度受周边围合物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周边围合物的调整来协调雕塑空间的尺度关系。只有空间形态与雕塑相适宜,雕塑的气氛和意境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可见,雕塑的空间整合是根据雕塑的视觉控制范围,通过空间环境的加减法处理,使雕塑的空间形象得到充分展现。雕塑视觉控制范围其实质是雕塑的张力对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心理感受有关,没有明确的界限。根据雕塑的张力来设计空间环境,达到知觉力的协调。


3 雕塑空间环境的转换


城市雕塑的空间转换,应考虑雕塑所处环境的人流动线、视觉效果。空间转换是指雕塑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衔接与过渡。雕塑空间附近的空间环境设计,对雕塑空间有重要影响。周边空间是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通过周边空间的转换、过渡、导引使雕塑空间给人的感觉更为强烈。周边空间节奏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能有效地渲染雕塑的效果。影响城市雕塑空间转换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雕塑空间的性质及环境现状、人流动线、公众观赏心理和行为特点等。良好的空间转换应满足如下原则:(1)空间转换的预示性: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环境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环境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采用有效手段暗示出雕塑的空间范围,使公众进入雕塑空间前拥有心理准备,并且有强烈的愿望,会使雕塑的形象更为突出。心理学家的试验发现,由弱到强的情感刺激只要以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就可以有效地强化情感,而如果预先能使人处于某种情感状态,然后再出现同类的有一定关系的情感刺激,人就能迅速产生情感体验。(2)空间转换的指向性:雕塑周边的环境空间应有明确的空间指向,使观众能顺利的到达雕塑的空间环境,拥有愉快的心情去欣赏雕塑。(3)空间转换的通达性:在雕塑空间与周边环境之间应有简捷的路线,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曲直路线进行游览。(4)空间转换的缓冲性:公众在观赏雕塑时应有足够的缓冲空间来净化,升华人们的情感,任其朦胧地转化为意念,深深印入人们的心灵。


心理学家们发现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当认知过程终止时,它所唤起的情感活动往往并不随之终止,它在自己系统中继续活动,使主体继续体验这种情感。因而,雕塑空间环境与街道之间应留有余地。


4 城市雕塑的尺度


城市广场雕塑
综观历史上的著名城市雕塑作品,雕塑的尺度是千变万化,相差悬殊。美国纽约的“自山女神”像高46米,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型综合体的“祖国—母亲”雕像高达102米,而丹麦的“海的女儿”不到2米。我们不仅要问这些雕塑作品的尺寸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别?是哪些因素决定的?如何才能把握城市雕塑的尺度关系?雕塑作品的尺度问题是每一位城市雕塑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为每件城市雕塑作品确定一个适当的尺度,是充分展示作品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尺度是建立在雕塑与环境整体美感的基础上,是雕塑与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反映。根据雕塑表现主题需要而确定尺度,考虑空间环境的大小,确保雕塑的尺寸与环境相吻合,才有利于雕塑艺术效果的展现。城市雕塑作品所处环境空间的规模是决定作品尺度的重要因素。


城市雕塑的尺度有两个参照体系:人的尺度和主要观赏位置环境的尺度。人们观察雕塑是以人自身的尺度作为参照物,巨大尺度的雕塑使人感到崇高或恐惧,尺度较小的雕塑使人感到亲切或平和。实际物质的尺寸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我们把一切事物都和我们人体本身的尺寸联系起来,对尺寸的情感反应,受人的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所制约。雕塑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视觉舒适度。这种视觉舒适度,实际上是人们视觉感受的物质世界在心理上的反映。


视距与雕塑高度的比例产生的尺度感,是城市雕塑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由于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视野是120度范围,在垂直方向为130度,其中以视平线以上60度较为清晰。当雕塑的高度在人的视线圆锥体时,空间围合感最强烈。另外,城市雕塑的尺度应充分考虑公众与雕塑的欣赏距离问题。日本学者芦原信义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把25m定义为“外部空间模数”,即在这个范围内能看清对面物体形象。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在城市雕塑的形体大小上,可以考虑这个模数的影响,对于大型的城市雕塑不应做太多的细节刻画,因为在合适的观赏视距内,无法看清细节,因而就失去了表现的价值。雕塑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环境中的背景物体为参照物,使雕塑与环境建立起合适的尺度关系。雕塑的尺度主要由雕塑家决定,没有定式,我们可以根据雕塑表现效果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或缩小雕塑的尺寸。理论的总结仅供参考,雕塑家应根据环境空间的实际情况和创作意图的表达来确定雕塑的尺度。


许多著名的雕塑家非常关注雕塑尺度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如亨利·摩尔在创作雕塑时,反复研究雕塑在环境中的合理尺度。在设置“斜倚的人”时,他先把六英寸高的“斜倚的人”的雕塑稿放大成一张五米大的照片,并贴在木板上进行“裁剪”,然后把它放在科教文组织大厦的实地前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确定它放置的位置及尺寸大小。亨利·摩尔创作雕塑的思路和推敲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国雕塑家学习和借鉴。


我国的城市雕塑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日趋重视,城市雕塑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雕塑家一直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创作与研究,而忽视了城市环境的研究,造成城市雕塑许多问题的出现。比如:城市雕塑缺少创新,模仿风气盛行;城市雕塑主题的符号化倾向;片面追求雕塑的形式;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不能和谐统一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呢?我们认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城市环境建设的同时,应该为城市雕塑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雕塑家不应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应增强自己的敬业精神。雕塑家在进行城市雕塑创作时应和建筑师、规划师密切合作,把握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地位。中国的城市雕塑必须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特色中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的城市雕塑只有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语言精华,吸取西方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创作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雕塑。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2]许正龙.雕塑学[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于美成等.当代中国城市雕塑·建筑壁画[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上一篇:论雕塑在广场中的美学特征
下一篇:公共艺术中的雕塑认知
你可能还想了解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