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尺度与环境空间

来源:guanhuart.com 2024-01-02 20:28:0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 袁军

 

摘要:中国城市雕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设计者对雕塑尺度与环境 空间的关系的认识也上升到一定高度,并且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归根结底,二者的关系能否处理的珠联璧合,主要源自是否能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我对西安、上海、北京的一些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尺度关系调研后,结合一些专业知识,对城市雕塑和环境空间的尺度关系以及二者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城市雕塑
雕塑前面加上城市二个文字之后,必然会多出一些限定。便注定它与架上雕塑有所区别。城市雕塑置身户外,与周围的环境公共空间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能够像朋友、亲人或者恋人般相处融洽。那么要看城市雕塑与其周围的环境是否能顺畅自然的沟通。沟通的前提是城市雕塑在环境中的地位,在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中是雕塑与环境谁君谁臣,还是互相映衬相敬如宾又或是画龙点睛。这都是值得设计者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体现在解决城市雕塑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尺度关系。雕塑是立体的,有长宽高。就个体而言这个长宽高就是它的尺度。作为环境空间而言同样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除了空间的面积,环境空间中会有植物、台阶、甚至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等,它们同样组成一个立体空间。这两个空间的尺度关系正是这篇文章探讨的问题。 一、围合空间  一般意义上的围合空间指的是设计者要设计的空间范围。比如一个广场的轮廓线所包括的空间。大多设计者在设计城市雕塑时,尺度大小一般以所设计的广场轮廓线为基准。然而审美是一种心里过程,尺度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对比。这个所谓的围合空间只是客观上的围合空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在面对一个空间时心中会以周围就近的物体为参照物自然产生一个围合空间,这个空间往往以周围能明确感受到的最高物体为基准,这出自人类本能。拿广场雕塑为例,广场周边一般会有道路,道路后面会有一些高大建筑,这些建筑会自然形成一种围合空间,我暂且将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空间称之为心理围合空间。作为一个广场雕塑,人们在绕过建筑物的遮挡之后,在视觉感受中会自然的将围合空间扩展到以高大建筑物为参照对象的空间中。从观赏者到城市雕塑之间的遮挡物越少,这种感受越强烈。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怎么看怎么觉得雕塑尺度小了。所以设计者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心理围合空间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所需要设计的围合空间。而要充分考虑到心理围合空间。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采用空间分割来切断观赏者与雕塑之间的视觉联系。有句俗语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然,并不是要将广场周围密闭,只是在远距离的最佳观赏距离(远景观看一般理论界认为在垂直视角18°左右比较合理)之外可以合理利用景观墙、景观树、道旁树等元素在雕塑和观赏者之间形成一个视觉屏障,利用这些元素遮挡主体雕塑,虽然依然可以看见雕塑,但却产生深山藏古寺的感觉。弱化了不合理的尺度对比,合理转移观赏主体的视觉注意力。由于中间加入参照物的关系会将围合空间变得更加合理。这样也会强制观赏主体进入合理距离进行观赏。这种强制观赏主体在合理距离内观赏的方式多不胜举,拿上海世纪大道上的雕塑《日晷》为例,她坐落在世纪大道末端一个环岛上,这样路过的车辆上的人观赏时,必定沿着公路的限定观看,雕塑与观者的距离基本在雕塑高度的二到三倍左右。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会用一些小品雕塑去点缀,这些雕塑的尺度一般相对较小,具有相对的亲和力,往往与人构成更强烈的互动关系,在设计中围合空间一般控制在雕塑高度的三倍左右,尺度关系相对好控制。但应该注意的是雕塑与背景树木等参照物的比例关系,一般宁高勿低,过于低矮的树木会使人产生错觉从而影响视觉效果。在雕塑高度三倍围合空间范围内背景参照物如果高于垂直视角超过45°以上,便不容易产生尺度对比。另外还有步行街的雕塑,尺度一般都比较小,人物高度在两米之内,和行人的互动更加亲密,这些雕塑的参照物是周围的灯箱、路灯、垃圾桶甚至不断移动的人流也参与尺度关系之中。在王府井和南京路的步行街上随处可见游人和雕塑之间亲密的互动。

 

二、空间领域 

城市雕塑尺度与环境空间
一个城市雕塑一但伫立在某个空间,必然会在它周围形成一个空间领域也就是空间张力,以这个雕塑为中心的一片空间就成了它的领地。在这个领地内一但出现其它突兀相冲的形态。就会产生视觉冲突。如同站在你面前站立了两个怒目相向的的人,从而破坏原本和谐的气氛。拿东方明珠为例,这个上海地标性建筑也可以称为雕塑性建筑,这种形式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到中叶时期,源于现代绘画和现代雕塑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角度讲,一个建筑旁边出现另一个建筑无可厚非,而东方明珠有一个特点,就是像雕塑一样具有全方位观赏性。作为一个雕塑性建筑,它显然具备雕塑的特点。记得中国的四川乐山大佛高70米,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高46米。一个面对宽阔的江水,一个面对大海。高468米的东方明珠则面对黄浦江,因为这些大尺度的作品需要广阔的空间领域才能展现其雄浑壮美。东方明珠曾经何等的昂首挺胸,如今站在南京路口去看东方明珠时,右边的金茂大厦赫然挺立在它的旁边,虽然相隔一定距离,但依然闯入东方明珠的空间领域,在这个视角观看,与之高度几乎平均的金贸大厦(金茂大厦高420.5米)分庭抗礼,弱化了东方明珠的视觉冲击,从而显得不那么壮观雄伟了。只有在视点和二者连成的直线形成小于90°夹角时,这种冲突才能减缓。只有在黄浦江的中景观看和滨河大道的近景观赏是明珠的气势才能得以显现。加上现代灯光的运用东方明珠的魅力尽情展现无疑是在夜晚了。

 

三、建筑的启示 

铜牛雕塑
在建筑中对近景、中景、远景的最佳观赏视距。它是根据视点与建筑最高点的视角定位的。这个理论来源于19世纪德国建筑师麦尔建斯,远景视角为18°(视距为建筑高度的三倍),中景视角为27°(视距为建筑高度的两倍,近景视角为45°(视距为建筑视角的一倍)。在城市雕塑中这个理论也得到广泛应用。在实践中城市雕塑尺度越大实际上观赏距离会相应变长。这个理论反过来应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的环境空间的大小来确定城市雕塑最佳尺度。对于大型城市雕塑而言至少要将环境空间控制在雕塑高度的三倍之外。但如果环境空间超过了雕塑高度的五倍那么雕塑就显得小气了。另外要注意的是人的可视距离一般50米以外,视觉对象的形象就很模糊了。  在我实际调研中发现,以上规律只是一个基本规律,一个基本参照而已。很多环境空间里不会仅仅放置一个雕塑,除了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尺度关系,同一个大空间中的多个雕塑之间也有宾主关系,次要雕塑的尺度应该小于主雕的尺度,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而抽象雕塑的尺度关系就相对灵活一些。另外每一个雕塑的体量关系也不相同,相对单薄的雕塑最佳视距可能会相应缩短,反之则相对延长。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一种,公共性意味着雕塑要和周围的环境空间发生互动,也城市雕塑与环境空间又要和人发生沟通,如何处理好城市雕塑、环境空间以及人三者的关系,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协调统一非常重要以上是我通过对一些城市雕塑的调研后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马钦忠,《雕塑 空间 公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上一篇:言传身教,送给孩子铜马是合适的礼物(图文)
下一篇:文化艺术城市雕塑
你可能还想了解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