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亲切称为“干脆面君”的浣熊是近两年网络上的新宠,甚至一些人还组建了浣熊爱好者的贴吧,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不加以辨认,常常去动物园无法分出浣熊、貉(hé)和小熊猫,它们的模样就像三胞胎一样让人难以辨别,但是在生物学中的关系却不尽相同。
浣熊(学名:Procyon lotor),原产自北美洲,现为无危物种。浣熊特征为眼睛周围有一圈深色皮毛,体型较小,体长约40到70厘米。因其常在河边捕食鱼类让人误以为它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真相是,浣熊的爪子非常灵敏,上面的触觉细胞相当丰富,在与水接触后,爪子上的慢速适应感受器的灵敏度提高了,浣熊可以依靠爪子测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质以及温度。浣熊四肢细长行动敏捷,耳朵小而尖。它们的尾巴长且蓬松,上面有5-6个黑色环纹。它们的皮毛大多是灰色,也有部分棕色和黑色以及罕见的白化种。
貉,如果你在亚洲的某地看到形似浣熊的动物,它们很可能并不是浣熊,而是另一个物种——貉(hé)——传说中的狸猫居然是犬科。要区分貉与浣熊,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它们的老家在哪里。浣熊来自北美洲,而貉最早是东亚特有的动物,在20世纪初才被引入欧洲。日本的貉数量相对比较多,它也是日本民间传说中一种被称为“化狸”的妖怪的原型。据说化狸性格调皮,喜欢整人,它们原本是普通的貉,机缘下因为得到仙气而变成妖怪,靠一片树叶就能变换成任何形态,也有附身在人身上的能力。这种形象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各种日本动漫中,可以说是非常受欢迎了。
小熊猫:会卖萌的活化石。说起小熊猫,它们和浣熊还是有一定亲缘关系的。小熊猫的分类系统在其一开始被发现时就存在争议。19世纪初期,法国动物学家弗列德利克·居维叶基于小熊猫类似家猫的外表为它定义了Ailurus(古希腊文中“猫”的意思)的类属名,之后这种生物又被归类为浣熊科、熊科、熊猫亚科等,这种定义的困难是因为它的特征基于保守理论和生态习性的归类是有出入的。
小熊猫被视为活化石。中国、英国等国家都挖掘出了已灭绝的小熊猫种类的化石,1977年古小熊猫类单齿的首例发现说明了它是来自亚洲的迁徙物种。在2004年,一个从未在北美有过记录的小熊猫物种的牙齿在美国田纳西州被发现,这颗牙齿可以追溯到4.5-7百万年前,说明了在中新世(2300万-533万年前)就已经有原始的小熊猫属血统居住在北美。
如果喜欢小浣熊,
铜艺世家的《抱子浣熊》创意摆件不容错过,值得种草。灵感源自于荷兰导演Michael DeWitt的《父与女》,7分钟的短片揽获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做什么能感动全世界?传达最简单的爱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