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中的雕塑认知

来源:guanhuart.com 2024-01-02 19:43:47

摘要: 雕塑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实体形式。本文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认识雕塑, 探索———室外雕塑与室内雕塑的区别;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雕塑的抽象与具象;艺术家、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从而思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我国应如何发展。


关键词: 雕塑 公共艺术 环境


生活在高度发展中的工业社会, 电子时代, 人类因环境意识的觉醒, 对于周身景观及生活空间的要求的普遍提高, 改善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努力追求的目标。于是, 公共艺术在现代都市规划中彰显重要, 它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课题。


公共艺术雕塑
公共艺术, 简单来说, 即公共场所的艺术, 挖掘其深层含义, 所包含的是其广泛的艺术形式, 其艺术的载体可以是包括开放性的, 可供公众以不同方式感知的, 抑或参与其间的壁画、雕塑、装置、水体、建筑构造体、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及标识物、灯饰、路径、园艺和地景艺术等等以不同媒介、材质构成的艺术形式。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个元素, 它存在于广场的中心和角落、路边、建筑、雕塑公园等, 是其中非常独特非常重要的形式。它不仅仅可以在城市空间中与建筑街道相协调, 能够在一些高大的建筑与人之间得到一种缓冲, 使人心理上摆脱一种压抑的感觉, 它还可以揭示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 雕塑这种主体的造型形式, 对空间的作用, 应该说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雕塑进入环境, 并切实对环境发生积极影响,应该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司劳克斯”狮身人面像, 表现建筑师和艺术家对环境空间的方方面面极其精确的尺度控制, 并以其庄严、伟大、对称、均衡、肃穆的气势震慑周围环境。步埃及人后尘, 古希腊的艺术家创造了大量的神化人物, 神化故事和运动员肖像, 这些作品大多数被置于神庙旷野和公共场所。古希腊艺术成就表及全人类, 成为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运动的推动力。


直至今日,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 并普遍存在的实体形式。


由于公共艺术中的雕塑所处的环境, 所起的作用, 以及它的功能, 决定它与其它的事物及艺术品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


公共艺术中的雕塑的艺术向度公共雕塑多以室外雕塑的形式存在, 与室内雕塑还有着很大的区别, 主要在于如何与室外环境相融合。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完全雕好, 然后再考虑把它摆放在什么位置, 面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过于张扬或不协调都可能破坏整体环境或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同时,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各不相同, 但客观形成了公共艺术存在的“主流性”语言环境。因此, 随着公共艺术和外部社会认同需求关系的不断调整,艺术价值取向也将随之不断变化。


一、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与人的接触性


公共雕塑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 它存在于公众的生活环境中, 应是能和人们从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产生互动的沟通物。艺术品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应是公共艺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美国在越战结束后, 为了抚慰阵亡家属建造的纪念碑在征得一千四百多个方案后, 由当时尚在耶鲁大学建筑系就读的林樱获得首奖。林撄的最低极限主义美学观点, 纯黑磨光花岗石V型纪念碑和华盛顿纪念碑。按照字母顺序刻列57, 939位阵亡将士姓名, 在当进引起极大争议。为平衡各方意见, 另外增加一件哈特的青铜雕塑, 经历几十年后,哈特过分细节化的黑白人种三位军人的雕塑并未吸引广大注目。而林樱的设计则吸引了无数的观光客和阵亡家属友人, 在如镜的石面上抚摸寻找自己的亲友姓名, 对着自己依稀日影像默想生命的意义及战争的残酷, 或奉上鲜花或留下字条, 磨印出拓痕带回家作为纪念。林撄的设计, 证明公共艺术为观者安排参与的机会是成功的, 将时间与观者的行动, 纳入空间造型, 能够超越造型, 色彩等纯粹美学方面的课题。


二、公共艺术中的雕塑的抽象与具象


公共艺术
古代欧洲的公共雕塑常以希腊神化为主题, 基本以具象形态出现, 反映一定的宗教或历史人物与民族精神, 同时, 也留下一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种具象形式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历程。二战期间, 德国包豪斯的大多数艺术家避难美国, 将现代艺术的美学观点在美国各地传延开来, 改变美国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对公共艺术的品味亦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抽象美学概念为新的设计风潮。抽象雕塑对于一般民众而言, 缺乏故事片性的主题和整体环境的配合, 可发挥装饰的效果。


三、艺术家、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公共雕塑是多因素的复合体, 难以介定单一的面貌和特质, 在价值认同互异的社会里, 文化、历史、民族、性别、年龄的差异, 均可影响个人对艺术的认知经验和结果。因此, 在众人组合的公共领域, 谁才拥有公共艺术的决定权, 自然成为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1、艺术家, 作为雕塑的创作者, 直接关系着作品的质量。公共空间中雕塑的设置, 均是公众有权出入的公共区域, 也是各科的开放空间。因此, 在题材、形式、语言及展示方式等方面, 都将与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所展示的艺术品存在差异。在形式语言、风格、特点和观念形式的包容方面, 将大大不同于“美术馆”为主体的“精英化”专业化的艺术形态。艺术家的作品一旦放置于公共场所, 就即将对公众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因此, 创作就并非完全不受限制。这一点, 对于公共雕塑的创作是相当重要的。


2、政府:公共艺术与权力的密切关联, 是社会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现象, 尤其不能例外。目前, 中国的公共艺术的决定权仍在于政府阶层, 或者说是领导阶层, 由政府出资营造,并多半担任宣传的任务。由于少数人的修养爱好、目的等, 公共雕塑难免出现单一、廉价的倾向。随着社会民主制度的进步, 与受众参与者意识的增强, 公共雕塑, 乃至公共艺术一定会向着更良好的方向发展。


3、公众:代表的是大多数人, 即所谓的受众。雕塑的存在形式, 必须充分尊重公众的感受。但如果完全由他们来决定公共雕塑的选择与存在, 是否就是完全正确的呢?特别在中国, 大多数受众对于文化、艺术的认识尚处于低水平, 并且思想较为保守。艺术是“超前”的, 只有关心与从事这项工作的少数人, 才会对艺术有更深的理解。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 不仅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 同时也担担任对受众的艺术教育作用。


因此, 公共雕塑的存在与作用, 必须是艺术家、政府、受众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是三者的合力。公共雕塑的创作, 需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正确的探索与认知。


对于我国公共雕塑的认识与思考:


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看, 环境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 人类留下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在没有城市雕塑历史的中国, 公共雕塑多以寺庙佛像的方式存在, 如今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等, 它们多是皇权与宗教统治的产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 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开拓之势。短短的二十来年, 经历了从几乎是无到普遍存在的迅速发展的过程。城市广场、公园、建筑外部及底部、路口等等, 都可以看到雕塑的身影。一座好的雕塑往往可以反映一定的时代性及一个城市的气质。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上海的黄浦公园的《浦江潮》, 浦东世纪大道的景观雕塑《东方之光———日》, 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石像》, 《广州解放纪念碑》, 深圳市政府广场的《孺子牛》《深圳人的一天》, 香港特区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等, 大量涌现公共艺术雕塑, 它们铭刻、纪念、叙述着城市、社区的故事, 历史文脉和市民风情与社会理想。将某个城市的时代性, 地域性自然而然的标立于世。


但是, 在发展公共雕塑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优秀作品的背叛, 还有着更多艺术水平低下的粗制滥造的, 或者是盗版别人的雕塑, 它们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形象, 丑化了公众的生活环境公共艺术是“强迫”的艺术, 是每个城市居民和外地访者必须面对的。这一点说明公共艺术的力量强大, 同时又提醒我们对公共艺术的建设必须精益求精。否则, 将会在我们周围造成一处处的视觉垃圾。


<a href=https://www.guanhuart.com/edu/e/tags/?tagname=密宗佛像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密宗佛像</a>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当代, 随着文化的产业化和资本化, 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辐射, 扩张与渗透,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 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 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 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我们在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 更应认真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共雕塑作品, 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创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社会的进步, 将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建青.公共艺术的价值与取向[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 M] .清华大学出版社.
[3]雕塑[Z] .
[4]王受之.世界设计史[M] .新世纪出版社.
[5]奥古斯特·罗丹.罗丹艺术论[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下一篇:浅谈城市广场雕塑的设计
你可能还想了解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