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雕塑也逐渐兴起,城市雕塑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为了找到正确的方向来指导城市雕塑创作,应该深入认识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影响。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上,物质文化表现为城市环境、城市雕塑创作的材料和城市雕塑制作的技术;非物质文化表现为城市环境法规、城市居民的传统观念、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城市的精神和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等。这些因素一起共同作用于城市雕塑的创作,它们为城市雕塑的创作划定了一个范围,雕塑家要在此范围内找到最优解。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 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
作为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公园或广场,但也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主要是一些面子工程或者雕塑家被动响应委托方盲目做大做快的要求,制造劣质品。这种现象已经引起雕塑界广泛的批评,提出意见是必要的,但要反思一下到底用何原则来指导制作雕塑。笔者认为,城市雕塑的创作和城市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文化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按照对城市雕塑产生的影响,笔者倾向于将城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涵盖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物质文化有物质的和技术的文化,城市雕塑面对的物质文化,又包括现存的城市环境和雕塑制作材料。
1 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雕塑制作完后融入现有的城市环境,是雕塑制作的主要限制之一。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城市雕塑要和周边环境形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破坏了环境。“艺术家要充分考虑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地形地貌以及周围建筑景观的位置、规模、风格等一切可能对城市雕塑产生影响的客观环境,使雕塑作品对外可以作为景致的延伸,对内构成空间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以附属和点缀的身份出现。”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的世界文化名人园雕塑,可说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它面对着高等学府这个大环境,雕塑所处的位置又有假山、眼睛湖和醉晚亭等景观,要将它们捏合在一起,是需要花费一点脑筋的。它在创意和形式两方面思考得比较到位,创意上主要是在圆留下一个缺口,留待华科大学子填补,以此激励师生。设计者选用自然的花岗岩作为材料,题字的石头又是不规则和自然的形式,因而和环境能融合到一起。它兼顾了大和小的两个环境,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华中科技大学西九楼后面的四大发明雕塑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有些城市雕塑看起来和环境不太协调,像巴黎德方斯广场的米罗的彩塑和考尔德的彩色动态雕塑和环境有些反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是用彩色的富有人情味的雕塑来消除城市环境钢筋水泥的冰冷感,创造更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1. 2 使用材料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雕塑的制作材料也是对雕塑的限制之一。传统材料有泥、铸铜、铸铁、玻璃钢、不锈钢及花岗岩等,这些材料除适合创作的特点外,还有能够耐酸、耐潮湿及耐冷热等户外条件的优点,使得雕塑作品能保存,流传得更久远。
在使用传统材料时注重探索使用新材料,以获得新的艺术创作形式。目前新材料出现了诸如沙雕、冰雕等;也有使用花草树木等环境元素来制作雕塑的;有使用现成品、废旧品甚至垃圾来制作雕塑的;一些声光电组合,高分子材料雕塑和激光雕塑也开始出现。除了材料的创新,也有观念的突破。如雕塑家蔡国强创作的雕塑,经常是追求一个过程,他把雕塑创作看成一个活动,不再追求最后的成品,更不去追求时间保存的久远。也有些雕塑家进行人体彩绘,说这是活动的雕塑,拿到公共活动中展览,形式不一而足。
未来雕塑的发展方向极有可能彻底摆脱材料的限制,出现数字式雕塑。著名雕塑评论家孙振华先生对数字化雕塑作设想,“它们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声光技术在城市空间的成功运用,它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冲击是彻底改变了有关雕塑的定义,雕塑不再是物质的实体,不再是可摸可触地一个具体的实在,而是计算机所控制的光束,由于它模拟得是那样的逼真,以至于它在视觉上可以让我们产生与传统雕塑一样的三度空间的感觉。”对于彻底突破了材料限制的雕塑世界,是人人都可参与,无需向环境索取材料的彻底环保的世界。
3 技术文化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城市雕塑的传统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开始是制作泥塑,然后翻制成铸铜铸铁或由石匠雕成花岗岩雕塑。由于各式各样新材料的使用,制作方法开始应用多种可行的手段,实现雕塑家心中的想法。像对花草树木编织,对废旧材料组合压制,借助计算机技术控制水体和激光一起形成水体雕塑等。只要技术向前发展,制作方法的创新就不会止步。
2 非物质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影响城市雕塑创作上,体现在一些环境法规、城市的社会历史、人们的传统观念、城市的公共意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一些避讳等。
1 环境法规的影响
环境法规规定了不能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制作雕塑时,需要避免使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材料,连潜在可能的危害也需要考虑。以前在武汉徐东销品茂商城前准备建一个玻璃或者不锈钢的雕塑,由于考虑到这些材料可能反射太阳光,照射到汽车司机的眼睛,酿成车祸,因此取消了建造。由于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有毒有害的材料还是在被人们使用,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材料。玻璃钢(环氧树脂)是有毒材料,使用仍然广泛,有些还被放置在高密度人群的公共空间中,严格来说这是违法行为。
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将一些金属冶炼和开山凿取的材料构筑在城市空间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提倡创作绿色生态雕塑和使用废旧品和垃圾来创作雕塑,要在雕塑界和普通市民内宣扬环保观念。
被人们控诉的劣质雕塑污染了视觉环境,这些雕塑是求快求大之后的负面效果。还有一种就是雕塑家们追求制作出雕塑的威慑力的效果,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狰狞和恐怖的形象。这些不是用材料污染环境,而是雕塑作为一个环境元素主动去破坏环境。
2 社会文化和历史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城市雕塑是城市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是艺术地记载城市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有效方式。优秀的城市雕塑应是城市本土历史和文化的深层体现,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沉淀、地域性及时代性,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城市历史的演变和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记载,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历史感和民族精神的独特印记。观诸世界范围内真正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雕塑,往往是以该城市闻名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人物或悠久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
在中国,一个城市的性格往往被称为“味儿”,例如北京的“京味”包括京剧、样板戏、四合院及大碗茶等,武汉就由它独特的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汉味”,其象征有大码头、大戏台、港口及码头工人等元素。“京味”和“汉味”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带有这些“味儿”的雕塑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道的好作品。沿着武汉汉口江滩新建了许多带着浓浓“汉味”的雕塑,看到了这些雕塑就好像看到那个老武汉。
3 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观念对人们接受雕塑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雕塑创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能简单把它理解成为雕塑家一个人制作完事。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民众的参与配合,需要了解他们的要求才能做好雕塑。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人们参与雕塑制作过程的热情,对它的反应都是这个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
著名的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在随机寻找制作模特的时候,本来有一位警察答应了作为翻制的对象之一。后来却改变主意,就是因为在他的家乡,有死人才做像的传统观点,这就直接影响了雕塑的制作,后来的十八个模特里面就没有警察。这个事件即是当前社会文化的忠实反映。
4 城市文化的公共性的影响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公众场合的城市雕塑不可避免要受到城市文化的公共性的影响。公共性的核心是邀请大众参与,为大众服务,将公众的意愿、品位和审美趣味作为中心。参与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邀请大众参与对雕塑从选稿到建造全过程的决策与管理;二是雕塑自身具有一种和受众从视觉到听觉触觉等交互,这就是作品和公众的互动。前者的保障依靠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这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制度缺陷,后者则主要依靠雕塑家的责任感和道德心。最早在雕塑创作中闪现公共性灵感的是大雕塑家罗丹,他在创作《加莱义民》时有过将作品人物从台座上请下来以便和公众零距离接触的想法。我国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城市是深圳。著名的雕塑《深圳人的一天》最初是以“让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概念来创意的,它将过去雕塑只表现伟人、英雄和神的形象转而表现普通人。武汉汉口江滩公园有一处以码头工人搬货为题材的雕塑《放签》,该雕塑里的账房先生这个人物面前的算盘珠子可以拨动,几乎走过的人都会轻轻拨几下,似乎这样可以体会到作为账房先生劳动的快乐,这就是观众和雕塑交互的一种体现。
2. 5 城市居民审美心理模式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古代的城市雕塑主要是面向帝王、宗教及权贵,社会发展到如今,城市雕塑的受众已经转变成普通老百姓。城市雕塑所处的公共空间成为了城市居民茶余饭后,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场所。一个城市是一个地域,它有着和别的城市不同的历史文脉,城市雕塑需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结构。
城市居民的区域性审美心理是全世界城市居民都有的审美形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艺术领域,城市居民们被特定的环境艺术唤醒而引发的深层心理活动,审美心理结构无数次地锤炼、重塑和沉淀。长此以往,致使城市这个特定区域的居民趋于共同的审美心理模式。
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意味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不同。这个不同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对雕塑的接受程度,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成败受到它的强烈影响。中国的传统对龙、灯笼和红色都是喜爱有加,认为它们是喜庆吉祥的代表。北京的城市雕塑国风,将这三个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中国人喜欢喜庆和大气的特点。这是中国的文脉决定的,如果换到有些国家,红色反而是忌讳的颜色,中国人认为代表高贵的黄色在法国就是忌讳色。
再比如说西方常见的几何元素造型的不锈钢雕塑,在中国却遭遇冷落,这也是符合常情的。西方人崇尚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他们常用几何形体代表世界的本源。而在中国,传统观点认为万事万物有阴和阳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和西方人的世界观很难搭上边,也难怪中国人民不能理解不锈钢几何形的雕塑了。
2. 6 城市精神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它,和它的城市居民所具有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喜欢根据别人说话行事的方式揣测别人是哪里人,因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那个地方生活,难免会打上那里印记。湖北人被称为九头鸟,《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九头鸟本是从楚人所崇拜的凤凰形象脱胎而来的,在中古时期才染上妖邪色彩进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后,才把它和湖北人联系起来。但它并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含义,有时用以象征湖北人的丰富智慧和对邪恶强暴势力的强有力抗争,有时则用以嘲讽在人际交往中的狡诈。在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应该去粗存精,将它优秀的一面发扬光大。
一个城市雕塑应该正确地反映那个城市的精神。城市主流人群的精神会在雕塑中得到展示,而这种展示会反过来强化他们对这种精神的认同,促使人们有自豪感的产生,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深圳家喻户晓的拓荒牛雕塑,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在深圳这么一个开拓创新的城市里面,城市人们是以怎样一个勤勤恳恳的,肯干实干的精神,托起了这颗中国南方的城市明珠。而后来到了深圳市的人,也会把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中,这样才叫融入了这座城市。
2. 7 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对雕塑创作的影响对城市雕塑作品的保护是一个中国现阶段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圳人的一天”已经开始缺胳膊断腿了,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人们的素质无法快速跟上的反映。“城市雕塑应该和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市民的生活水平相匹配,城市雕塑有物质文明的背景。”“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的前提没有解决,你就是请来再高的高手,有再好的构思,再精良的制作,你的雕塑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只能留待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文明更加进步,才能彻底解决。
2. 8 其他非物质文化的影响
还有很多非物质的文化会对城市雕塑的创作造成影响,例如风水,一些流传下来的避讳和鬼神传说等。尽管不提倡封建迷信,但有些东西就是会存在人的心里,并且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对其糟粕加以改造,精髓加以吸收,既可以丰富城市雕塑创作的素材,又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中外游客,何乐而不为。
武汉汉口江滩的大禹神话园,将大禹的神话传说用雕塑的形式来表达,既起到改善环境之效果,又将上古传说作了一次生动演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发展着的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趋势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国外的艺术流派也跟着涌入国内,特别是现代艺术的冲击,给国内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城市雕塑艺术与变化着的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和特征性,现代城市雕塑创作的发展趋势有下面几个特点。
审美观念多元化,城市雕塑创作多种艺术流派并存。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的大城市越来越发达,大城市对各种外来观念相当开放,对新鲜事物的容纳性也很强,而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改变十分缓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我国地域的辽阔使得原本就有差异的审美观念更加趋于多元化。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城市雕塑创作必定是各种艺术流派并存。西方传来的写实和抽象雕塑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中国传统的民俗和带有浪漫气息和一些夸张规模宏大的雕塑仍旧在全国各地盛行,各种脱离了原有艺术形式局限的前卫雕塑艺术也随处可见。这些前卫雕塑往往蕴含的是新观念的诞生,或是对社会现象探讨或是雕塑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各种流派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大的地理区域分,可将城市雕塑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派雕塑同样和其他北派艺术一样有气魄宏大、雄浑的特点;根据雕塑的动静可分为动态雕塑和静态雕塑,有些雕塑会随着空气和流水运动而运动;还可以根据雕塑的色彩、材料等来分类。
社会的繁荣必定带来艺术的繁荣,未来的城市雕塑必然走向更加的百花齐放。在林林总总的流派中,难免是鱼龙混杂,一些带有堕落、庸俗等性质的雕塑也会伴随出现,要更加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城市雕塑作品,抵制腐蚀人们精神健康的劣质品。
城市雕塑创作形式呈现边缘化,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的交叉。城市雕塑在发展,其他的学科也在发展,在发展中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的交叉是必然趋势。这样的交叉能够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丰富艺术的门类。如将平面绘画和雕塑结合起来,产生了人体彩绘,被称为“活动的城市雕塑”;将新闻图片和人物图像撕破重组形成的平面构成和将植物的藤编织形成的空间构成,也将之称为城市雕塑等。此外,和非艺术门类的交叉也开始常见。有利用数字技术重现时空或用虚拟技术创造城市雕塑的做法,和声光电学科结合产生的活动的七彩缤纷的城市雕塑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其他的一些种类,让人体会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感觉。
这些交叉而产生的城市雕塑,往往脱离了传统的创作形式,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
c.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城雕创作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聪明的雕塑家们将新技术和新材料迅速应用到城市雕塑的创作中,正如前文中探讨的声光电的技术制作雕塑和新材料如冰雕沙雕和花草树木均成雕塑外,以后甚至无需向大自然索取材料,完全使用数字技术来创作雕塑也有可能。d.城市雕塑创作注重功能性和参与性,出现了给雕塑增加使用功能和将功能设施雕塑化的创作方式。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近几年国内更加强调城市雕塑的功能性和参与性,除了传统的作为环境元素和社会教化、审美的功能之外,人们开始赋予它一些物质的功能,像汉口江滩公园广场,两个以锚为题材做成的长椅雕塑能够提供给游客休息,这样注重功能性和参与性是以前的城市雕塑所没有的。另外的一个方式是将公共设施雕塑化,例如公园和游乐园这些公众休闲的地方,将大门和回廊柱子等做成雕塑的形式是常有的。
4 结 语
“城市雕塑永远是从属于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行文中至少可以看出一点,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这些影响也是限制,雕塑家需要在限定的范围找到最优解,这就注定城市雕塑家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要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才能为雕塑创作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泰 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王旭东,陈 星.中国城市雕塑三思[ J] .雕塑,2006,(1): 19-20.
[3] 简锡昭.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重新认识和开发民族文化的价值[J].雕塑,2004, (4): 22-23.
[4] 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 2005,(3): 22-23.
[ 6] 吴 农,张小晶.城市雕塑的审美定位[J]. 2005,(5): 49-50.
关键词: 城市文化; 城市雕塑; 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
作为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公园或广场,但也出现了一些鱼目混珠的现象。主要是一些面子工程或者雕塑家被动响应委托方盲目做大做快的要求,制造劣质品。这种现象已经引起雕塑界广泛的批评,提出意见是必要的,但要反思一下到底用何原则来指导制作雕塑。笔者认为,城市雕塑的创作和城市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文化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其内容丰富多彩。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按照对城市雕塑产生的影响,笔者倾向于将城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涵盖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物质文化有物质的和技术的文化,城市雕塑面对的物质文化,又包括现存的城市环境和雕塑制作材料。
1 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雕塑制作完后融入现有的城市环境,是雕塑制作的主要限制之一。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城市雕塑要和周边环境形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破坏了环境。“艺术家要充分考虑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地形地貌以及周围建筑景观的位置、规模、风格等一切可能对城市雕塑产生影响的客观环境,使雕塑作品对外可以作为景致的延伸,对内构成空间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以附属和点缀的身份出现。”
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的世界文化名人园雕塑,可说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它面对着高等学府这个大环境,雕塑所处的位置又有假山、眼睛湖和醉晚亭等景观,要将它们捏合在一起,是需要花费一点脑筋的。它在创意和形式两方面思考得比较到位,创意上主要是在圆留下一个缺口,留待华科大学子填补,以此激励师生。设计者选用自然的花岗岩作为材料,题字的石头又是不规则和自然的形式,因而和环境能融合到一起。它兼顾了大和小的两个环境,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华中科技大学西九楼后面的四大发明雕塑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有些城市雕塑看起来和环境不太协调,像巴黎德方斯广场的米罗的彩塑和考尔德的彩色动态雕塑和环境有些反差。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是用彩色的富有人情味的雕塑来消除城市环境钢筋水泥的冰冷感,创造更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1. 2 使用材料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雕塑的制作材料也是对雕塑的限制之一。传统材料有泥、铸铜、铸铁、玻璃钢、不锈钢及花岗岩等,这些材料除适合创作的特点外,还有能够耐酸、耐潮湿及耐冷热等户外条件的优点,使得雕塑作品能保存,流传得更久远。
在使用传统材料时注重探索使用新材料,以获得新的艺术创作形式。目前新材料出现了诸如沙雕、冰雕等;也有使用花草树木等环境元素来制作雕塑的;有使用现成品、废旧品甚至垃圾来制作雕塑的;一些声光电组合,高分子材料雕塑和激光雕塑也开始出现。除了材料的创新,也有观念的突破。如雕塑家蔡国强创作的雕塑,经常是追求一个过程,他把雕塑创作看成一个活动,不再追求最后的成品,更不去追求时间保存的久远。也有些雕塑家进行人体彩绘,说这是活动的雕塑,拿到公共活动中展览,形式不一而足。
未来雕塑的发展方向极有可能彻底摆脱材料的限制,出现数字式雕塑。著名雕塑评论家孙振华先生对数字化雕塑作设想,“它们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声光技术在城市空间的成功运用,它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冲击是彻底改变了有关雕塑的定义,雕塑不再是物质的实体,不再是可摸可触地一个具体的实在,而是计算机所控制的光束,由于它模拟得是那样的逼真,以至于它在视觉上可以让我们产生与传统雕塑一样的三度空间的感觉。”对于彻底突破了材料限制的雕塑世界,是人人都可参与,无需向环境索取材料的彻底环保的世界。
3 技术文化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城市雕塑的传统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开始是制作泥塑,然后翻制成铸铜铸铁或由石匠雕成花岗岩雕塑。由于各式各样新材料的使用,制作方法开始应用多种可行的手段,实现雕塑家心中的想法。像对花草树木编织,对废旧材料组合压制,借助计算机技术控制水体和激光一起形成水体雕塑等。只要技术向前发展,制作方法的创新就不会止步。
2 非物质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影响城市雕塑创作上,体现在一些环境法规、城市的社会历史、人们的传统观念、城市的公共意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一些避讳等。
1 环境法规的影响
环境法规规定了不能污染和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制作雕塑时,需要避免使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材料,连潜在可能的危害也需要考虑。以前在武汉徐东销品茂商城前准备建一个玻璃或者不锈钢的雕塑,由于考虑到这些材料可能反射太阳光,照射到汽车司机的眼睛,酿成车祸,因此取消了建造。由于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有毒有害的材料还是在被人们使用,特别是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材料。玻璃钢(环氧树脂)是有毒材料,使用仍然广泛,有些还被放置在高密度人群的公共空间中,严格来说这是违法行为。
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将一些金属冶炼和开山凿取的材料构筑在城市空间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提倡创作绿色生态雕塑和使用废旧品和垃圾来创作雕塑,要在雕塑界和普通市民内宣扬环保观念。
被人们控诉的劣质雕塑污染了视觉环境,这些雕塑是求快求大之后的负面效果。还有一种就是雕塑家们追求制作出雕塑的威慑力的效果,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狰狞和恐怖的形象。这些不是用材料污染环境,而是雕塑作为一个环境元素主动去破坏环境。
2 社会文化和历史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城市雕塑是城市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是艺术地记载城市历史与社会文化的有效方式。优秀的城市雕塑应是城市本土历史和文化的深层体现,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沉淀、地域性及时代性,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城市历史的演变和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记载,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历史感和民族精神的独特印记。观诸世界范围内真正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雕塑,往往是以该城市闻名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人物或悠久的传统文化为依托,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
在中国,一个城市的性格往往被称为“味儿”,例如北京的“京味”包括京剧、样板戏、四合院及大碗茶等,武汉就由它独特的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汉味”,其象征有大码头、大戏台、港口及码头工人等元素。“京味”和“汉味”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带有这些“味儿”的雕塑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道的好作品。沿着武汉汉口江滩新建了许多带着浓浓“汉味”的雕塑,看到了这些雕塑就好像看到那个老武汉。
3 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观念对人们接受雕塑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雕塑创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能简单把它理解成为雕塑家一个人制作完事。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城市民众的参与配合,需要了解他们的要求才能做好雕塑。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人们参与雕塑制作过程的热情,对它的反应都是这个城市文化的一面镜子。
著名的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在随机寻找制作模特的时候,本来有一位警察答应了作为翻制的对象之一。后来却改变主意,就是因为在他的家乡,有死人才做像的传统观点,这就直接影响了雕塑的制作,后来的十八个模特里面就没有警察。这个事件即是当前社会文化的忠实反映。
4 城市文化的公共性的影响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在公众场合的城市雕塑不可避免要受到城市文化的公共性的影响。公共性的核心是邀请大众参与,为大众服务,将公众的意愿、品位和审美趣味作为中心。参与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邀请大众参与对雕塑从选稿到建造全过程的决策与管理;二是雕塑自身具有一种和受众从视觉到听觉触觉等交互,这就是作品和公众的互动。前者的保障依靠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这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制度缺陷,后者则主要依靠雕塑家的责任感和道德心。最早在雕塑创作中闪现公共性灵感的是大雕塑家罗丹,他在创作《加莱义民》时有过将作品人物从台座上请下来以便和公众零距离接触的想法。我国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城市是深圳。著名的雕塑《深圳人的一天》最初是以“让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概念来创意的,它将过去雕塑只表现伟人、英雄和神的形象转而表现普通人。武汉汉口江滩公园有一处以码头工人搬货为题材的雕塑《放签》,该雕塑里的账房先生这个人物面前的算盘珠子可以拨动,几乎走过的人都会轻轻拨几下,似乎这样可以体会到作为账房先生劳动的快乐,这就是观众和雕塑交互的一种体现。
2. 5 城市居民审美心理模式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古代的城市雕塑主要是面向帝王、宗教及权贵,社会发展到如今,城市雕塑的受众已经转变成普通老百姓。城市雕塑所处的公共空间成为了城市居民茶余饭后,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场所。一个城市是一个地域,它有着和别的城市不同的历史文脉,城市雕塑需要考虑到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结构。
城市居民的区域性审美心理是全世界城市居民都有的审美形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艺术领域,城市居民们被特定的环境艺术唤醒而引发的深层心理活动,审美心理结构无数次地锤炼、重塑和沉淀。长此以往,致使城市这个特定区域的居民趋于共同的审美心理模式。
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意味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不同。这个不同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对雕塑的接受程度,雕塑家的艺术创作成败受到它的强烈影响。中国的传统对龙、灯笼和红色都是喜爱有加,认为它们是喜庆吉祥的代表。北京的城市雕塑国风,将这三个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符合中国人喜欢喜庆和大气的特点。这是中国的文脉决定的,如果换到有些国家,红色反而是忌讳的颜色,中国人认为代表高贵的黄色在法国就是忌讳色。
再比如说西方常见的几何元素造型的不锈钢雕塑,在中国却遭遇冷落,这也是符合常情的。西方人崇尚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他们常用几何形体代表世界的本源。而在中国,传统观点认为万事万物有阴和阳的两个方面,“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和西方人的世界观很难搭上边,也难怪中国人民不能理解不锈钢几何形的雕塑了。
2. 6 城市精神对城市雕塑创作的影响
一个城市之所以成为它,和它的城市居民所具有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喜欢根据别人说话行事的方式揣测别人是哪里人,因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那个地方生活,难免会打上那里印记。湖北人被称为九头鸟,《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这九头凤就是九头鸟的最早说法。九头鸟本是从楚人所崇拜的凤凰形象脱胎而来的,在中古时期才染上妖邪色彩进入民俗生活。明代以后,才把它和湖北人联系起来。但它并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含义,有时用以象征湖北人的丰富智慧和对邪恶强暴势力的强有力抗争,有时则用以嘲讽在人际交往中的狡诈。在宣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应该去粗存精,将它优秀的一面发扬光大。
一个城市雕塑应该正确地反映那个城市的精神。城市主流人群的精神会在雕塑中得到展示,而这种展示会反过来强化他们对这种精神的认同,促使人们有自豪感的产生,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深圳家喻户晓的拓荒牛雕塑,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在深圳这么一个开拓创新的城市里面,城市人们是以怎样一个勤勤恳恳的,肯干实干的精神,托起了这颗中国南方的城市明珠。而后来到了深圳市的人,也会把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中,这样才叫融入了这座城市。
2. 7 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对雕塑创作的影响对城市雕塑作品的保护是一个中国现阶段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人们津津乐道的“深圳人的一天”已经开始缺胳膊断腿了,这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人们的素质无法快速跟上的反映。“城市雕塑应该和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市民的生活水平相匹配,城市雕塑有物质文明的背景。”“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的前提没有解决,你就是请来再高的高手,有再好的构思,再精良的制作,你的雕塑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只能留待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文明更加进步,才能彻底解决。
2. 8 其他非物质文化的影响
还有很多非物质的文化会对城市雕塑的创作造成影响,例如风水,一些流传下来的避讳和鬼神传说等。尽管不提倡封建迷信,但有些东西就是会存在人的心里,并且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对其糟粕加以改造,精髓加以吸收,既可以丰富城市雕塑创作的素材,又可以作为旅游景点,吸引中外游客,何乐而不为。
武汉汉口江滩的大禹神话园,将大禹的神话传说用雕塑的形式来表达,既起到改善环境之效果,又将上古传说作了一次生动演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发展着的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创作趋势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国外的艺术流派也跟着涌入国内,特别是现代艺术的冲击,给国内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城市雕塑艺术与变化着的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呈现出深刻的复杂性和特征性,现代城市雕塑创作的发展趋势有下面几个特点。
审美观念多元化,城市雕塑创作多种艺术流派并存。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的大城市越来越发达,大城市对各种外来观念相当开放,对新鲜事物的容纳性也很强,而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改变十分缓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我国地域的辽阔使得原本就有差异的审美观念更加趋于多元化。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决定了城市雕塑创作必定是各种艺术流派并存。西方传来的写实和抽象雕塑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中国传统的民俗和带有浪漫气息和一些夸张规模宏大的雕塑仍旧在全国各地盛行,各种脱离了原有艺术形式局限的前卫雕塑艺术也随处可见。这些前卫雕塑往往蕴含的是新观念的诞生,或是对社会现象探讨或是雕塑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各种流派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大的地理区域分,可将城市雕塑分为南派和北派,北派雕塑同样和其他北派艺术一样有气魄宏大、雄浑的特点;根据雕塑的动静可分为动态雕塑和静态雕塑,有些雕塑会随着空气和流水运动而运动;还可以根据雕塑的色彩、材料等来分类。
社会的繁荣必定带来艺术的繁荣,未来的城市雕塑必然走向更加的百花齐放。在林林总总的流派中,难免是鱼龙混杂,一些带有堕落、庸俗等性质的雕塑也会伴随出现,要更加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城市雕塑作品,抵制腐蚀人们精神健康的劣质品。
城市雕塑创作形式呈现边缘化,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的交叉。城市雕塑在发展,其他的学科也在发展,在发展中与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的交叉是必然趋势。这样的交叉能够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丰富艺术的门类。如将平面绘画和雕塑结合起来,产生了人体彩绘,被称为“活动的城市雕塑”;将新闻图片和人物图像撕破重组形成的平面构成和将植物的藤编织形成的空间构成,也将之称为城市雕塑等。此外,和非艺术门类的交叉也开始常见。有利用数字技术重现时空或用虚拟技术创造城市雕塑的做法,和声光电学科结合产生的活动的七彩缤纷的城市雕塑更是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其他的一些种类,让人体会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感觉。
这些交叉而产生的城市雕塑,往往脱离了传统的创作形式,呈现出边缘化的特点。
c.高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城雕创作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聪明的雕塑家们将新技术和新材料迅速应用到城市雕塑的创作中,正如前文中探讨的声光电的技术制作雕塑和新材料如冰雕沙雕和花草树木均成雕塑外,以后甚至无需向大自然索取材料,完全使用数字技术来创作雕塑也有可能。d.城市雕塑创作注重功能性和参与性,出现了给雕塑增加使用功能和将功能设施雕塑化的创作方式。作为一门公共艺术,近几年国内更加强调城市雕塑的功能性和参与性,除了传统的作为环境元素和社会教化、审美的功能之外,人们开始赋予它一些物质的功能,像汉口江滩公园广场,两个以锚为题材做成的长椅雕塑能够提供给游客休息,这样注重功能性和参与性是以前的城市雕塑所没有的。另外的一个方式是将公共设施雕塑化,例如公园和游乐园这些公众休闲的地方,将大门和回廊柱子等做成雕塑的形式是常有的。
4 结 语
“城市雕塑永远是从属于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行文中至少可以看出一点,城市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这些影响也是限制,雕塑家需要在限定的范围找到最优解,这就注定城市雕塑家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要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才能为雕塑创作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泰 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编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王旭东,陈 星.中国城市雕塑三思[ J] .雕塑,2006,(1): 19-20.
[3] 简锡昭.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简述——重新认识和开发民族文化的价值[J].雕塑,2004, (4): 22-23.
[4] 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 孙振华.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文化[J].雕塑, 2005,(3): 22-23.
[ 6] 吴 农,张小晶.城市雕塑的审美定位[J]. 2005,(5):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