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通感,我们很容易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用珠落玉盘声比拟琵琶声,可以说非常形象生动,但是今天我们不说琵琶的通感,我们来说香的通感。
在我国,自上古起,就有熏燎祭祀的传统,宋代丁谓《天香传》中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最晚至魏晋,熏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古时文人亲自制香来表达自身的精神追求,然焚香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不同于书画可长久留世,因此古文人雅士借著书立作的方式将香文化传承下来。
在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到文人对香事的热衷,也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说法。比如文人对香的描述经常用到通感的修辞,如黄庭坚曾形容“韩魏公浓梅香方”的香气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将香的气质表述为一个真切的三维立体场景体验,淋漓鲜活。唐代诗人李贺的《神弦》:“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冬冬”为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将听觉通感于嗅觉,形容炉中香火似带有咚咚之声。咏香诗词中也见比喻的修辞,如陆游《焚香赋》形容香气“绵绵如皋端之息”、“蔼蔼如山穴之云”,迷蒙清幽的情景跃然眼前。
对爱香的人士来说,于一室幽静中,静坐焚香,在绵绵清幽气息中,体会古人的“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的感觉,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